2016-12-19
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,“中國絕不靠犧牲生態環境和人民健康來換取經濟增長”。今年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(PM2.5)等項目監測,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。PM2.5被寫進《環境空氣質量標準》后,又首度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,并在代表委員中引發熱議。
人們呼吁加強PM2.5監測,公布PM2.5數值,不僅是要明白所處地方空氣質量狀況到底如何,更主要還是期盼空氣質量得到切實改善。國家環保部門則表示,如果按照PM2.5數值進行檢測,恐怕全國有很大一部分城市空氣質量都不達標。治理空氣質量,實在刻不容緩。換句話說,PM2.5監測的最大意義,就是要倒逼我們在痛定思痛中改進空氣質量。
也有人說,大氣污染通常是跨區域的,目前城市大氣污染治理仍處于“各自為戰”狀態,如果不實行區域聯防聯治,再怎么監測空氣質量也白搭。治理流動的污染,應該打破行政區域的分割,建立有效的區域空氣聯防聯控機制,避免“各自為戰”。治理大氣污染,改善空氣質量,確實需要實行區域聯防聯治。但有一點也是肯定的,區域聯防聯治又必須以“管好各自”為基礎。大家都加緊行動起來,把自己頭頂一片天治理好,區域聯防聯治才能富有成效。令人欣慰的是,有些地方已動了起來。比如上海已開始醞釀“兩條路”,一是對新車執行高標準,對不達標的老舊機動車逐步淘汰;二是提高油品質量,降低PM2.5值。
李克強副總理在第七次全國環境保護大會上指出:人們生活須臾離不開空氣?!皩θ罕妬碚f,沒有健康,生活水平和質量就無從談起。對國家來說,沒有健康,人力資源的優勢就難以發揮……不損害群眾健康的環境質量是一種公共產品,是一條底線,是政府應當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”。改進空氣質量是件難事,需要做很多工作。其中,關鍵一條就是真正意識到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也是硬道理”。真把不損害群眾健康當成執政為民的一條底線,就能在PM2.5監測數值前看到空氣治理缺陷,看到工作改進空間,在改進本地空氣質量上下真功夫。